考古學家從南非一處濱海洞穴發現的16萬年前人類生活遺跡,可能讓考古學家對智人邁入現代人的時間點改觀,將人類從內陸向海邊移居,以及從非洲大陸往外擴散的時間再往前推。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類起源研究中心人類學教授馬瑞恩在18日出刊的「自然」期刊發表報告,南非臨印度洋的摩賽灣一處岩壁洞穴發現一批16萬4000年前所留下的人類生活遺跡,意味著人類可能從16萬年前就開始了現代生活,而非先前普遍認知的4萬到7萬年前。
報告指出,這批遺跡中有三個代表現代生活的特徵,包括採集並烹煮過的甲殼類海鮮遺跡,磨碎的赭石顏料,和小的石刀片等。這是迄今所發現人類除了在陸地採集食物外,也開始吃海鮮的最早證據,把人類把海鮮當作食物來源的最早時間,從原本的12萬5000年往前推了4萬年。
馬瑞恩推測,當時負責採集海鮮的應該以女性為主,可能要從內陸走約二到三英里到海邊採集海鮮,帶回洞穴後放在高溫石頭上烹煮。
這批海鮮遺跡包括淡菜,蚌蠣,海螺,甚至還有通常寄生在鯨魚、龍蝦上的藤壺,推測當時的人類雖然不至於會獵捕鯨魚,但是可能已經會吃被海水沖上岸的鯨魚,或者利用鯨魚脂肪燃燒生火。
報告說,19萬5000年到12萬5000年前的地球處於冰河時期,當時非洲多數地區都是寒冷而乾燥,可能因此迫使人類從內陸向沿海拓展尋找食物來源。
洞穴裡還找到57片被磨碎的赭石,這是一種質地軟,磨碎後可作為顏料的石頭,用途可能相當於今日女性的化妝,使用顏色作為抽象意義被視為人類演化的一大躍進。另外還有寬不到10公厘的小石刀片,馬瑞恩說,「這可能用來綁在木棍的一端當作矛,或者當作鏢,顯示他們已經會用複雜的組合工具。」
這批遺跡是在摩賽灣尖角一處俯瞰印度洋的懸崖峭壁上的洞穴挖掘出來的,埋在厚約0.5公尺的沉積岩中,洞穴在海平面以上15公尺高處,到海岸的距離約5到10公里。當時的海邊今日可能已經被淹沒在海裡。
人類探索海洋食物被視為人類從非洲大陸沿著紅海海岸往外遷徙的重要證據,但是考古學家向來求證困難,因為經過千萬年的海平面高低變化,多數史前遺跡幾乎都被沖刷殆盡。
報告中說,「人類一旦發現了海洋資源,海岸就成了人類遷徙和定居的新焦點。」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中國長征火箭符合12種軌道要求 載人航太技術世界第3
中國航太發展進步,中國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太局局長孫來燕11日指出,中國航太通過5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目前由中國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可滿足12種高、中、低不同軌道的要求。
孫來燕11日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中國航太工業具備5大能力,包括發展航太事業首要的進入空間的能力、衛星的製造能力、載人航太能力、空間探索能力及航太的基礎與保障能力。
目前中國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有12種能夠滿足不同高、中、低軌道的要求,加上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自行研製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衛星等幾大系列,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提供優質服務。
中國從1999年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之後,連續發射了神舟二號、三號和四號,在此之後又發射了神舟五號和六號載人飛船並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
至於眾所關注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則將於2007年底前發射,而這也將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太之後,中國航太事業又向深空探測邁出的重要一步。
孫來燕11日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中國航太工業具備5大能力,包括發展航太事業首要的進入空間的能力、衛星的製造能力、載人航太能力、空間探索能力及航太的基礎與保障能力。
目前中國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有12種能夠滿足不同高、中、低軌道的要求,加上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自行研製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衛星等幾大系列,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提供優質服務。
中國從1999年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之後,連續發射了神舟二號、三號和四號,在此之後又發射了神舟五號和六號載人飛船並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
至於眾所關注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則將於2007年底前發射,而這也將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太之後,中國航太事業又向深空探測邁出的重要一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