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的小耳豬不僅體型小,也具性早熟與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極適於發展為試驗用小型豬種。在解剖生理學的物種特性上豬與人類相似,因此常做為醫學研究的試驗動物。為因應這趨勢,臺灣大學畜牧系與畜產試驗所分別於 1975 與 1980 年自蘭嶼引入小耳種豬,這兩次引種成為往後一系列小型豬研究、開發與應用的基礎。
迷你與小型的迷思 自蘭嶼引入的小耳種豬也稱蘭嶼豬,體型較一般肉用洋豬小。相較於六個月體重可逾 100 公斤的洋豬而言,小耳豬同時期體重僅達 30 公斤左右,一歲時約 60 公斤,因此早期慣稱為「迷你豬」。惟常造成民眾錯覺,誤以為牠的體型如一般小型寵物般,可以攜抱玩賞,因此近年來改稱「小型豬」,藉以強調體型相對大小的概念。 小型豬不如想像中迷你,一般家庭似乎無法接受成年後逾 60 公斤的寵物,若餵飼未加節制,體重會因脂肪堆積而達 100 公斤左右。臺灣目前仍是口蹄疫與豬瘟疫區,豬隻仍需定期進行防疫注射,家庭寵物飼養可能不易追蹤執行,造成防疫上的死角。 新品種的育成 蘭嶼豬雖適合做為生物醫學研究的試驗動物,但因毛色黑與耳朵小,對其試驗用途與操作上有所限制。
臺灣大學畜牧系決定朝白色表皮與增大耳朵等目標進行改造工作,利用雜交育種的方式,計劃引入藍瑞斯豬種的白色表皮與大耳朵的特性。 首先以藍瑞斯公豬與蘭嶼豬母豬進行雜交,所得的雜交一代各自具備雙親 50% 的遺傳形質。再利用蘭嶼公豬與這雜交一代母豬進行級進配種一次,把蘭嶼豬遺傳形質提高為 75%,以減低藍瑞斯大體型的影響。經過一系列的近親選育過程後,便育成名為李宋豬的小型豬品種,也就是以最初引種的兩位教授的姓氏命名。 畜試花斑豬 畜產試驗所於 1980 年自蘭嶼島引入小耳豬四公 16 母為基礎族群,在臺東種畜繁殖場進行繁衍,圈養成為一封閉的逢機配種族群。
之後發現這圈養豬群繁衍出的後裔中,出現少數花斑毛色的個體,為維持蘭嶼豬黑色的品種特性,同時也擔心這些花斑毛色的個體可能帶有致死遺傳,就從 1993 年起把族群中具白色斑仔豬計 37 頭隔離出來另成一群。經過飼養繁殖發現,這些白色斑表現是一毛色隱性純合子遺傳。 典型的黑色是完全顯性,於純合子與雜合子時表現出來。當都屬雜合子的雌雄個體交配繁殖時,便有四分之一的機會產生隱性純合子的後代,這純粹是毛色的表現性狀,不帶有致死遺傳因子,也不會影響繁殖與生長性能。
針對這些白色斑個體,採行隔離選育與近親配種方式,育成花斑外觀的新品種。這品種於 2003 年以「畜試花斑豬」通過種原登記,正式成為我國新的小型豬品種。 畜試迷彩豬 如同李宋豬一樣,畜試迷彩豬的育成方式也是引入另一品種進行雜交選育而成,其基礎豬種是蘭嶼豬與杜洛克豬。1989 年進行雜交試驗,後裔仔豬於八周齡時檢視毛色,有 72.5% 仔豬身體兩側呈現黑色條紋與紅棕色條紋交互排列型式。
選留這些具棕黑條紋豬隻為第一代種畜,在其所生產 327 頭第二代仔豬中,有 28 頭仔豬身體兩側呈現白色條紋與紅棕色條紋交互排列型式,毛色分布頻率占 7.5%。 以這些具有棕白條紋毛色為選留目標,淘汰其他毛色的後裔,棕白條紋的毛色分布頻率便開始逐代提高。至第六代時,後裔仔豬棕白條紋的毛色分布頻率始達 100%。這種條紋毛色是一種幼齡毛色,在豬隻於五月齡左右,會因性成熟而逐漸褪去。
2003 年以「畜試迷彩豬」通過種原登記,因具有 50% 蘭嶼豬與 50% 杜洛克豬的遺傳形質,體型略大於蘭嶼豬,是一種合成的品種。 選育與保種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議題廣受各界的認同,畜產種原也面臨多樣性喪失的問題,許多禽畜品種因沒有特出的經濟性能,如生長與繁殖性能,不符目前集約生產、注重效益的生產模式,而逐漸淘汰消失。
殊不知這些看似表現不佳的畜禽品種,可能帶有其他特殊的性能表現,若不加以妥善保存,珍貴的遺傳資源可能會自基因庫中永遠消失。 近親選育的目的在於增加動物基因純合度,降低個體間遺傳上的差異,所育成的近親品系能符合現今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對於實驗動物遺傳品質的要求,因為使用者不會希望因實驗動物個體間的差異而影響實驗結果。
保種計畫的目的不僅要延續種原的生命,更要有效合宜地管理。保種的方法除傳統的活體飼養繁殖外,尚有遺傳物質、體細胞、生殖細胞與胚的冷凍保存等方式。保種畜群常採行逢機配種制度,讓保種畜群能有更為多樣的遺傳組合延續下一代,藉以維持基因的多樣性,減少基因漂流減損的現象。 目前飼養的蘭嶼豬保種畜群,是在 1980 年所引入的四公 16 母所繁衍,對於小族群長時間封閉繁衍可能導致的近親衰退的疑慮,未曾進行有效評估。因此 2005 年開始利用分子生物技術探討蘭嶼豬族群內的親緣關係,分析族群間遺傳變異及遺傳距離等資料,以維持保種畜群的遺傳多樣性。 蘭嶼島小耳豬現況 蘭嶼位於臺灣東南方海域,是臺灣小型豬的發源地,引種迄今近 30 年間,對於這段時期島上時空的演進與豬隻的現況,未曾有相關的調查與研究。在 2004 年與 2005 年筆者數次前往蘭嶼進行田野調查發現:豬隻飼養與傳統生活關係密切、代表著飼主的社經地位屬小戶飼養、島上豬隻超過千頭。
蘭嶼達悟族相當珍視其特有的傳統文化資產,豬隻獻祭仍是傳統節慶儀式中重要的一環。 由於小耳種豬體型小,須耗費相當時日飼養。據了解早於二、三十年前,當地住民注意到外界有大型洋豬品種時,便開始購入取代獻祭時全部或部分的小耳種豬隻。少數飼主也試以大型洋豬雜交當地小耳種豬,以增大豬隻體型。 由於外來豬種多年來的斷續引入,導致現今少數個體在外觀形質上有程度不一的雜交特徵,這些差異見於不應出現的白肩帶、紅棕與全白的毛色表現,過大與下垂的耳朵,以及粗大的鼻吻上。雖然大多數的豬隻大體上仍維持小耳豬應有的樣貌,但在當地傳統的飼養與繁殖方式下,豬隻能自由活動與逢機交配,外來種原的遺傳污染程度有可能與時俱增。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發現考古/人類16萬年前就大啖海鮮 從內陸移居海邊
考古學家從南非一處濱海洞穴發現的16萬年前人類生活遺跡,可能讓考古學家對智人邁入現代人的時間點改觀,將人類從內陸向海邊移居,以及從非洲大陸往外擴散的時間再往前推。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類起源研究中心人類學教授馬瑞恩在18日出刊的「自然」期刊發表報告,南非臨印度洋的摩賽灣一處岩壁洞穴發現一批16萬4000年前所留下的人類生活遺跡,意味著人類可能從16萬年前就開始了現代生活,而非先前普遍認知的4萬到7萬年前。
報告指出,這批遺跡中有三個代表現代生活的特徵,包括採集並烹煮過的甲殼類海鮮遺跡,磨碎的赭石顏料,和小的石刀片等。這是迄今所發現人類除了在陸地採集食物外,也開始吃海鮮的最早證據,把人類把海鮮當作食物來源的最早時間,從原本的12萬5000年往前推了4萬年。
馬瑞恩推測,當時負責採集海鮮的應該以女性為主,可能要從內陸走約二到三英里到海邊採集海鮮,帶回洞穴後放在高溫石頭上烹煮。
這批海鮮遺跡包括淡菜,蚌蠣,海螺,甚至還有通常寄生在鯨魚、龍蝦上的藤壺,推測當時的人類雖然不至於會獵捕鯨魚,但是可能已經會吃被海水沖上岸的鯨魚,或者利用鯨魚脂肪燃燒生火。
報告說,19萬5000年到12萬5000年前的地球處於冰河時期,當時非洲多數地區都是寒冷而乾燥,可能因此迫使人類從內陸向沿海拓展尋找食物來源。
洞穴裡還找到57片被磨碎的赭石,這是一種質地軟,磨碎後可作為顏料的石頭,用途可能相當於今日女性的化妝,使用顏色作為抽象意義被視為人類演化的一大躍進。另外還有寬不到10公厘的小石刀片,馬瑞恩說,「這可能用來綁在木棍的一端當作矛,或者當作鏢,顯示他們已經會用複雜的組合工具。」
這批遺跡是在摩賽灣尖角一處俯瞰印度洋的懸崖峭壁上的洞穴挖掘出來的,埋在厚約0.5公尺的沉積岩中,洞穴在海平面以上15公尺高處,到海岸的距離約5到10公里。當時的海邊今日可能已經被淹沒在海裡。
人類探索海洋食物被視為人類從非洲大陸沿著紅海海岸往外遷徙的重要證據,但是考古學家向來求證困難,因為經過千萬年的海平面高低變化,多數史前遺跡幾乎都被沖刷殆盡。
報告中說,「人類一旦發現了海洋資源,海岸就成了人類遷徙和定居的新焦點。」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類起源研究中心人類學教授馬瑞恩在18日出刊的「自然」期刊發表報告,南非臨印度洋的摩賽灣一處岩壁洞穴發現一批16萬4000年前所留下的人類生活遺跡,意味著人類可能從16萬年前就開始了現代生活,而非先前普遍認知的4萬到7萬年前。
報告指出,這批遺跡中有三個代表現代生活的特徵,包括採集並烹煮過的甲殼類海鮮遺跡,磨碎的赭石顏料,和小的石刀片等。這是迄今所發現人類除了在陸地採集食物外,也開始吃海鮮的最早證據,把人類把海鮮當作食物來源的最早時間,從原本的12萬5000年往前推了4萬年。
馬瑞恩推測,當時負責採集海鮮的應該以女性為主,可能要從內陸走約二到三英里到海邊採集海鮮,帶回洞穴後放在高溫石頭上烹煮。
這批海鮮遺跡包括淡菜,蚌蠣,海螺,甚至還有通常寄生在鯨魚、龍蝦上的藤壺,推測當時的人類雖然不至於會獵捕鯨魚,但是可能已經會吃被海水沖上岸的鯨魚,或者利用鯨魚脂肪燃燒生火。
報告說,19萬5000年到12萬5000年前的地球處於冰河時期,當時非洲多數地區都是寒冷而乾燥,可能因此迫使人類從內陸向沿海拓展尋找食物來源。
洞穴裡還找到57片被磨碎的赭石,這是一種質地軟,磨碎後可作為顏料的石頭,用途可能相當於今日女性的化妝,使用顏色作為抽象意義被視為人類演化的一大躍進。另外還有寬不到10公厘的小石刀片,馬瑞恩說,「這可能用來綁在木棍的一端當作矛,或者當作鏢,顯示他們已經會用複雜的組合工具。」
這批遺跡是在摩賽灣尖角一處俯瞰印度洋的懸崖峭壁上的洞穴挖掘出來的,埋在厚約0.5公尺的沉積岩中,洞穴在海平面以上15公尺高處,到海岸的距離約5到10公里。當時的海邊今日可能已經被淹沒在海裡。
人類探索海洋食物被視為人類從非洲大陸沿著紅海海岸往外遷徙的重要證據,但是考古學家向來求證困難,因為經過千萬年的海平面高低變化,多數史前遺跡幾乎都被沖刷殆盡。
報告中說,「人類一旦發現了海洋資源,海岸就成了人類遷徙和定居的新焦點。」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中國長征火箭符合12種軌道要求 載人航太技術世界第3
中國航太發展進步,中國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太局局長孫來燕11日指出,中國航太通過5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目前由中國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可滿足12種高、中、低不同軌道的要求。
孫來燕11日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中國航太工業具備5大能力,包括發展航太事業首要的進入空間的能力、衛星的製造能力、載人航太能力、空間探索能力及航太的基礎與保障能力。
目前中國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有12種能夠滿足不同高、中、低軌道的要求,加上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自行研製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衛星等幾大系列,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提供優質服務。
中國從1999年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之後,連續發射了神舟二號、三號和四號,在此之後又發射了神舟五號和六號載人飛船並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
至於眾所關注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則將於2007年底前發射,而這也將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太之後,中國航太事業又向深空探測邁出的重要一步。
孫來燕11日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中國航太工業具備5大能力,包括發展航太事業首要的進入空間的能力、衛星的製造能力、載人航太能力、空間探索能力及航太的基礎與保障能力。
目前中國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有12種能夠滿足不同高、中、低軌道的要求,加上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自行研製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衛星等幾大系列,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提供優質服務。
中國從1999年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之後,連續發射了神舟二號、三號和四號,在此之後又發射了神舟五號和六號載人飛船並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
至於眾所關注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則將於2007年底前發射,而這也將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太之後,中國航太事業又向深空探測邁出的重要一步。
訂閱:
文章 (Atom)